其他

【AT】建筑与室内一体化设计优秀范例 ——亮马桥外交办公大楼

2017-10-12 现有粉丝超过30万 《建筑技艺》杂志

AT导读:上边这个论坛明天就要开始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举办这个论坛的场地:亮马桥外交办公大楼,这也是建筑与室内一体化设计的优秀范例,由北京弘石设计团队完成。


项目缘起





亮马桥外交办公大楼,是北京第三使馆区配套项目的收官之作,从设计到建成历时7年。2002年,北京第三使馆区B区举行了一次国际竞赛,包括NBBJ、山本理显、蔡德勒等多家知名设计机构均参与了此次竞赛。最终,我们设计团队幸运地获得了第一名,并负责完成了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软装、小市政的设计工作,以及室外雕塑、幕墙、智能化等设计的业主方顾问工作。在此项目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从规划、建筑到室内装饰的一体化设计的项目。在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让我们对建筑一体化设计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从西侧看向建筑


建筑和室内本就是不分的,古代欧洲的建筑由外到内包括结构基本都由石匠完成,在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则由木匠来完成。随着技术的发展,设计和施工才逐渐分离;一直到了近代,室内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设计程序才被分离出来。近些年中国建筑市场上的多数项目,其建筑和室内都是由不同的专业团队来设计完成的。伴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项目参与方的心态往往也是高速的。我们也曾碰到这样几个项目,在建筑设计阶段对未来的室内空间和风格是有所考虑的,并且进行了预留,但是随后“进场”的室内设计团队很快地用标准化的“行活”快速完成了设计,生硬地糊上一层不明所以的表皮,使得预留的空间效果被破坏,室内与建筑的风格毫无呼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们开始有意识地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项目设计。我们的体会是:一体化设计最重要的是由一个统一的设计思想出发,渗透到各个设计环节中,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室内、室内与配饰甚至标识的不断呼应,形成一曲节奏鲜明、赏心悦目的交响乐。

规划设计应对功能调整


第三使馆区外交公寓B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路,用地西临东三环北路,北临希尔顿酒店,南临燕莎中心,东侧隔东方东路与外交公寓A区别墅相望,项目占地约4.8万m2,用地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70m,东西长约180m, 总建筑面积19.42万m2。项目一期的3栋公寓和一座国际会所已于2007年竣工,为驻华外交人员提供居住和休闲、交往的场所,得到众多使用者的好评。外交办公大楼是B区工程的二期,由于市场的发展,该地区对于办公场所的需求更加迫切,二期工程的功能也从公寓及配套商业转变为办公及配套商业。在接到这一新的指令后,我们和业主就如何精确定位项目的使用功能和面积分配进行了一系列讨论,也对周围已经存在的类似项目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最终,我们将B区南部二期工程的功能调整为:以办公为主,为使馆区周边大量的服务性配套办公提供空间;增设一个会议中心,填补使馆区内大型正式会议空间的缺口;辅以商业空间,在完善功能的同时为使馆区和燕莎商圈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场所,打造一个真正渗透到城市生活中的具有城市性的建筑。


鸟瞰图


总平面图


经过十几个不同规划形态的比较,功能调整后的新方案回到了延续和发展原有的整体空间规划上,同时赋予办公建筑不同于前期建成公寓的特质,以叠级直线呼应原有规划形态的弧形建筑造型,让前后两期在完整的空间规划基础上拥有与各自功能相符的建筑特质并遥相呼应,成为燕莎商圈具有可识别性的建筑群落。



建筑外立面细部设计


首层平面图


外交办公大楼的用地呈东西向长条形,东侧进深大,建筑的组合体量与地形呼应规划为L形,东侧为东西向E座主楼,西侧为南北向D座配楼;外部场地南侧规划为商业出入口空间, 北侧规划为办公及会议出入口空间,东南西三侧的公共空间分别与城市道路相连,北侧通过地下车库与一期地下空间相连。



建筑设计呼应规划形态


由于选择了直线叠级的方式呼应规划形态,获得了更顺畅、 更高效的平面空间。平面的叠级为办公空间增加了更多的可采光外立面,以及设置更多小型办公空间的可能性;在商业部分,呼应用地形态的一条L形室内动线简洁通畅,将亮马桥路与东三环辅路相连。


平面叠级与建筑体形相呼应,E座主楼24层,分三次叠级而形成挺拔的外立面体形,也带来从1 450~2 280m2不等的办公空间,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D座10层,分两次叠级而形成水平向自东向西朝向东三环的呼应态势,也呼应着一期的弧形公寓。


多功能厅空间设计


出于对建筑自身特点、周边环境氛围,以及目标客户群的审美与生活习惯的综合考量,建筑立面风格最终锁定在“经典+精致”上,以竖向线条塑造建筑硬朗挺拔的姿态, 其与平面呼应的体块错动带来更多丰富的变化,经典的比例与精致的细部融于一体, 富有时代感,也能隐约看出老摩登时代的影子。


在外立面的竖向壁柱设计上,采用分组的方式,通过壁柱石材叠级的变化形成外立面的韵律。立面材料选择了一期裙房所使用的深灰色石材,搭配两种不同反射率的Low-E玻璃,形成沉稳、阳刚、有细节变化的经典风格。


由外而内的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包括办公、商业的公共区及会议区,是对建筑语言的再次延伸。由于我们的团队一直保持着一个适度的规模和良好的工作模式,得以在所有一体化设计的项目中,按照一个清晰的目标推进设计工作。首先,在设计的开始,先由主要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共同确定室内总体风格,将设计思想由外及内地延伸到室内设计,使内外空间相互包容、一脉相承。其次,室内设计从建筑的体块序列中加以提炼深化,演变出与建筑形态相关联的室内基础设计元素,将建筑外立面上的叠级折线元素以装饰手法再度出现在室内商业和会议空间中, 这一手法在拼花纹样、各类灯具等细部设计中也随处可见。这样,运用提炼演化自建筑形态的设计元素达到内外关联,使室内空间在和谐统一中追求变化。


从功能划分和使用者的便利性出发,首层沿东西向划分为办公大堂和商业空间;北侧则可由办公区的室外空间进入办公大堂。办公大堂是一个连接两座办公楼的东西向狭长空间,室内设计将空间进一步延东西向切割为礼仪空间和功能性展廊,在层高和挑空上也有不同变化,强调空间的走向和特质;在材料上,延续建筑的灰色系,以浅暖灰色大理石在主墙面做水平向的凹凸错动,营造现代、纯净的商务氛围;木色与拉丝不锈钢吊顶等为大堂带来温暖、跳动的元素,这些手法也被延续到了上部写字楼的公共空间设计中。


会议区位于三层,从办公大堂可乘自动扶梯到达,或者由写字楼电梯直达。会议区设有一个可容纳400人的多功能厅和8个容纳30~150人不等的中会议厅;会议区的设计延续了建筑和室内其他空间的元素,但更加华丽和富于变化,这些不仅仅体现在装饰的材料和手法上,也渗透到灯具、地毯、配饰等各个细节的处理上。


商业部分是室内设计的一个重点。商业和办公的使用者有重叠也有区分,设计要更加强调开放性,同时在整体典雅、稳健的风格基础上,要更加富有魅力。在建筑设计阶段,我们设计了宽阔、简洁的直线型内部商业动线,室内设计中保留了空间的舒适、宽阔,利用柱子形成主要交通空间的韵律。在材料运用上增加了深色镜面,使空间在稳健中有所变化;灯具和地面拼花纹样呼应建筑元素,相得益彰,整体上延续了建筑的老摩登氛围。


室内外设计元素的呼应


室外空间设计


项目的室外环境主要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侧为商业的主要入口广场,承载并疏散人流;同时为户外商业经营预留空间,景观设计以硬质铺地为主,镶嵌修剪整齐的绿植;铺地呼应建筑挺拔的直线形式,材料选择三种灰色花岗岩。


设计预留了两个商业下沉广场,分别位于地下商业动线的两端,景观设计通过叠级、瀑布、垂直绿化,使下沉广场成为宜人的休闲场所,也起到引导客流的作用。从后期室外市集的成功运营,也验证了商业广场和下沉庭院的设计预期。


北侧办公入口以一条简洁的内部道路连接东三环辅路和东方东路,一个出挑十几米的玻璃和钢架雨篷所覆盖的落客港湾成为视觉中心,引导人流快速进入办公大堂。在西北角,规划设计了一个小花园,以自然的坡地、草坪等不同层次的绿化,营造出一个在紧张办公环境中可以适度放松的户外空间。


在项目定位阶段,我们就提出:建筑不应仅仅因体量雄伟、材料昂贵而具有标志性,而是应该富有更多文化与艺术的气息,使这一区域形成更加独特的氛围。业主非常赞同我们的这一想法。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联合艺术家,充分挖掘场地的历史和艺术要素,分别在户外广场、办公大堂设计了若干艺术品;同时,在商业公共空间和办公区的部分大堂、会议区,预留了艺术品陈设和展览的场所。由于种种原因,户外艺术品最终未能全部实施,成为一个小小的遗憾。令人欣慰的是,在后期运营过程中, 各种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展览非常成功,使得前期建筑和室内设计为艺术品的预留都有了用武之地。我们也在继续跟踪和完善设计,力争打造出商业中的美术馆与办公楼里的美术馆。

会议区空间设计


作为业主的全程技术顾问,我们也帮助业主对幕墙、外墙装饰构件、智能化、钢结构、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审核,力求使相关细节都能够满足整体设计的要求。


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与艺术展示的结合


锦上添花


由于采用一体化设计,使得整个项目得以完整、顺利实施。


首先,设计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功能得以充分落实。由于内外呼应、宏观与微观呼应,设计风格不断被强化,达到了“1+1=3”的效果。


其次,节约管理成本。业主可以集中注意力于项目的宏观层面,把各种设计工序的协调工作交给成熟的一体化设计团队完成;而对于设计团队来说,也避免了大量团队之间习惯不一、界面不清造成的推诿扯皮。


再次,节约工程直接成本。一体化设计避免了大量室内进场的拆改,建筑预留/预埋节约工期,处理施工现场问题的效率提高。

领悟


在外交办公大楼项目中,团队又一次以设计总承包方的角色,完成了从规划、建筑、景观到室内、软装的一体化设计。设计总承包制使我们有机会对项目从方案概念到建成细节进行全程控制,并在最终效果上实现对设计理念完整而连贯的表达;团队全面的专业配置,也使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在内部协调所有设计出口,大大节约了业主的管理成本。


一个好项目的实现,离不开设计师与业主、 施工团队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业主在建筑理念上与设计团队的默契及认同,是设计师最可贵的机缘。在项目进程中,业主每周组织一次设计例会和监理例会,弘石团队的建筑、结构、室内各专业设计师一直坚持参会。在设计研讨会上, 面对不同意见需要决策之时,业主最常问的是“设计觉得怎样好?” , 这种信任也成为我们把项目完成好的巨大动力。与现场各方的沟通也建立在彼此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出现问题时不是互相推诿,而是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可以说,在这7年时间里,经历了一次次倾听、沟通和讨论,当发现参与项目的每位专业的设计师、每个部门及相关团队的工作人员都在朝着打造精品建筑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时,自己就会更不遗余力地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次集体的创作之中。外交办公大楼正是整个项目团队——业主、设计师、施工团队共同携手成就的作品。


弘石设计团队和外交办公大楼有几件需要记录下来的事情:
2015年元月,外交办公大楼交付使用。
5月18日,弘石设计品牌正式启用。
5月18日,弘石设计入驻外交办公大楼。
5月,外交办公大楼出租率超过90%。
10月,商业开业。
12月,市集开张。
……
2016年5月,弘石设计办公室获得LEED CI认证。

项目信息

业主: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

建设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方东路 19 号

建筑设计:北京弘石设计团队(原中联环 UA5)

项目负责人:张兵、 张翠珍

设计团队:张露秋、邹丽婷、王智、李红庆、李子兆、钟志宏、王晶、刘兰、沈隽、张岚、骆心言、牛立华、师科峰、高磊

总建筑面积:约 10.8 万 ㎡

设计时间:2008~2012

竣工时间:2014.09

摄影:郭淼

图片版权:北京弘石嘉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


张兵,北京弘石嘉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代表作品:亮马桥外交办公大楼、北京华润昆仑域项目、都蘭堡、天津佛罗伦萨小镇、三亚马兰花假日酒店、华润红山世家、长白山红松溪谷旅游项目等。


注:本文全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2016年11月刊(建筑师之于建筑表与里的策略),

转载请在文首注明出处。购买本期杂志,请识别下方二维码。


 最重要的是,记得明天(10月13日)来这栋大楼一块跨界,体验建筑与室内一体化设计的精彩分享,同期还有VR体验(三层会场外)和何红雨建筑师精彩画展(一层门厅)。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建筑师何红雨画展《梦画》简介

2017年10月14-27日

10月14日15:00开幕式

期待您的光临




开幕式签到,可得到何红雨签名原作画签一个(原画的一部分)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外交办公大楼D1座1-3层

地铁十号线亮马桥站B出口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产品一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企业会员25000元/年,设计师会员1999元/年(学生特价499元/年),详情请点击图片。

产品二

杨晓燕设计、曹晓昕监制的全球首款座包2.0版全新上线,和COACH、GUCCI同一代工厂优选顶级生产商,售价299元/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